Language

离婚了能否要求返还彩礼

作者:王辉


彩礼作为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彩礼本是以缔结婚姻为目的,依据习俗由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亲属给付对方(主要指女方)及其亲属的财物,蕴含着对婚姻的美好祝福。然而,近年来越来越趋于走高的彩礼,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高价彩礼使得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使得婚姻变成了物质交换,充满了铜臭味,不仅给彩礼给付一方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且攀比彩礼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高价彩礼成为某些人不劳而获的手段,甚至出现有组织、有预谋、重复骗婚的个人和组织,已涉嫌刑事犯罪;司法实践领域,返还彩礼的纠纷亦逐年递增。

随着高价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高价彩礼不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大众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点名“高价彩礼”,足见党和国家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于2023年11月13日审议通过并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无疑是正当时。

那么,什么样的财物属于彩礼?离婚后要不要返还?且看下文分析探讨。

一、什么样的财物属于彩礼

(一)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三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实,认定彩礼范围。

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

(一)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

(二)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

(三)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


(二)司法实践

男女双方从恋爱到登记结婚前的这段时间,常常会发生一方给付另一方财物的情况,其中有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给付,有仅为表达爱意或增进感情的给付或日常消费性支出。那么,这其中哪些财物属于彩礼,哪些不属于彩礼呢?下边就以案例来看看司法实践中对于彩礼范围的认定。


◆案例——参见(2023)浙0726民初3906号民事判决

1、基本案情

2021年9月,张某、蒋某通过网络相识,确立恋爱关系。2022年6月、7月份,蒋某怀孕并行流产手术。2022年8月,蒋某搬至张某家中,与张某及其父母共同生活。2022年10月6日,双方办理订婚仪式,张某依照当地风俗,向蒋某的亲戚朋友发送了红包总计50000元。订婚时,张某向蒋某赠予了188000元礼金及金大福牌足金金条一块(100g)、足金戒指两枚(存放在张某处)、万足金手镯一个(42.85g)、足金手链一条(12.66g),蒋某向张某回赠了金大福牌足金项链一条(42.52g)。同时,双方父母均赠与了对方“改口红包”20002元。共同生活期间,蒋某与张某母亲之间产生了较大的生活矛盾。2023年7月,蒋某搬离张某家,双方关系恶化。后张某诉至法院,请求蒋某返还彩礼、三金、订婚宴酒席、红包等。

2、裁判结果

法院认为,婚约彩礼是男女双方以结婚为目的而给付的财物,张某、蒋某并未登记结婚且双方确认已无缔结婚姻的可能,各自要求返还以结婚为前提赠予的彩礼,符合法律规定,应予以准许。关于张某主张的123410元订婚宴酒席及红包等费用,首先如见面红包、中秋节红包、过年红包及生日红包等费用,均系双方恋爱期间,张某父母作为长辈对晚辈基于传统礼节的正常赠予;其次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现金交付8000元也属于双方恋爱期间的合理赠予;张某、蒋某各自提供的日常开销记录(含微信、支付宝、抖音、王者荣耀等消费记录及相互的转账红包),上述消费属于原、被告双方恋爱期间的正常开支,不属于婚约财产纠纷当中处理的事项;蒋某亲戚长辈收取的红包、婚宴开支等费用,并非蒋某收取,不能作为彩礼要求返还;改口费,因蒋某父母亦赠予了张某同等金额的红包,可予以抵扣;故张某要求蒋某返还上述费用123410元,法院不予支持。

最终,结合双方共同生活时长并考虑蒋某曾终止妊娠的情况,法院酌情确定由蒋某返还张某彩礼礼金56400元及金大福牌足金金条一块(100g)、万足金手镯一个(42.85g)、足金手链一条(12.66g),若蒋某不能返还上述金器的,则应赔偿张某64643元;张某返还蒋某金大福牌足金项链一条(42.52g),若不能返还的,则应赔偿被告蒋某19857元;驳回张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二、离婚后要不要返还彩礼


(一)法律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

第五条 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一)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

(二)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

(三)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

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五条 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但是,如果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彩礼实际使用及嫁妆情况,综合考虑彩礼数额、共同生活及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人民法院认定彩礼数额是否过高,应当综合考虑彩礼给付方所在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付方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当地习俗等因素。


(二)司法实践

对于已办理结婚登记有关彩礼返还的案件中,尤其是无证据表明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案件中,在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比例时,共同生活时间即成为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一般来说,双方婚姻关系存续时间短,未形成完整的家庭共同体和稳定的生活状态,不宜认定为已经共同生活。但是,考虑到办理结婚登记以及短暂同居经历对女方的影响、双方存在共同消费、彩礼数额过高等因素,法院判决酌情返还大部分彩礼,更能够妥善平衡双方利益。


案例——参见(2023)新7102民初925号民事判决,(2023)新28民终970号民事判决

1、基本案情

师某与郭某于2022年2月22日登记结婚,2022年8月8日举行婚礼,婚后实际共同生活一个月左右,婚姻关系持续不到一年,师某便起诉离婚,郭某一审中同意离婚,但要求师某返还彩礼120000元。

2、裁判结果

对于师某要求与郭某离婚的诉讼请求,一审法院予以支持;关于郭某提出要求师某返还彩礼的请求,双方办理结婚登记后仅共同生活一个月左右,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的数额较大,郭某在婚内不存在明显过错,一审法院综合考虑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彩礼数额、是否生育子女、是否有过错情形,并结合本地风俗习惯等因素,酌情确定师某向郭某返还彩礼75,000元。

二审法院认为,彩礼以缔结婚姻为最终目的,而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关系,而非简单地办理结婚登记一个即时的行为。因此,是否共同生活以及共同生活时间长短对于彩礼是否返还及返还比例有重要影响。考虑双方经济状况,且无共同生育子女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平等,综合考虑郭某在订婚、婚礼时产生的花费,一审法院酌定返还彩礼75,000元,并无不当。二审维持原判。

 

三、作者建议

虽然对于彩礼的认定及返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均有所规定,但对于规定中“价值不大”、“数额过高”的标准并无具体规定;对于影响彩礼返还的关键因素“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也无明确规定多短算短。目前,彩礼返还这类婚约财产纠纷案件,法官自由裁量权发挥空间较大,导致同类案件判决结果可能差异较大。有关于此,笔者建议:


1、鉴于各地经济水平发展差异、彩礼习俗差异,难以从国家层面就“价值不大”“彩礼数额过高”制定具体金额标准,不妨由法院结合当地习俗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就“价值不大”“彩礼数额过高”出台指导意见确定一个基线;

2、目前法律法规未就何谓“共同生活”,“共同生活时间较短”的时间区间予以明确,建议后续出台有关规定予以明确;

3、结合彩礼金额、共同生活时间、双方过错、有无生育以及当地生活水平、当地风俗等因素就彩礼返还比例确定一个可参考的幅度。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4 - 08 - 30
    作者:陈巴特朋友张先生今年年初入职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技术主管一职,因工作需要,常常受公司安排出差,而且通常在周末夜间乘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卧铺,出差时间也通常连续长达十天半月,期间必然经过双休日,有时甚至经过法定节假日。但是,公司从未向其支付加班工资。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始终认为,被安排到外地出差的在途时间,以及双休日仍出差在外,属于自己的时间却不能由自己支配,因此应视为加班。近日,张先生约我“喝茶”,我义务为其解答后,张先生释然,果断放弃了申请仲裁的计划。张先生的疑虑,或许正是很多劳动者困扰的问题。那么,当出差遇到休息日,究竟算不算加班呢?一、加班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按照用人单位的安排进行的工作。包括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双休日或国家法定假期期间工作。认定加班需要有特定的工作内容为支撑。对加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加班司空见惯,已然形成“加班文化”。适当的加班,对用人单位的经营发展及劳动者收入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超时加班与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不相符,与国家提倡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也脱节。如果劳动者加班后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则其合法权益将会受到侵害,用人单位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二、休息日出差在途,算不算加班?加班的本质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额外的工作,需要以特定的工作作为内容支撑,并非单纯的时间经过。出差在路上的时间,主要是乘坐交通工具,如同正常上下班在路上的耗时,都是为下一步工作而进行准备的时间。期间劳动者如未实际进行工作任务的执行,也没有产生具体的工作成果,仅有时间的消逝,则并不满足加班的这一认定条件。况且,出差在途期间,劳动者虽然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但仍可以照常休息,如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可以休息或从事个人活动,...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8 - 23
    作者:常春引言实用新型专利作为专利权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保护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而不涉及工艺或方法。然而,在实际的专利申请和审查实践中,部分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中引入了方法特征。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探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是否可以引入方法特征,并对这种引入是否符合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立法初衷进行详细探讨。一、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及方法特征的引入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规定,“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不同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保护制造方法、使用方法等工艺过程。这一限定决定了实用新型专利在权利要求撰写时,通常不会涉及方法特征。然而,在实际申请中,一些申请人为了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往往在权利要求中加入方法特征,试图通过这些特征对产品形状或构造的创新性进行补充说明。这种情况尤其在涉及产品制造工艺与产品构造密切相关的领域较为常见。二、引入方法特征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分析尽管方法特征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但在权利要求中引入方法特征并非完全无效。关键在于方法特征是否会对产品的形状、构造产生影响。如果该方法特征能够使产品具有特定的形状、构造,则在新颖性、创造性判断中,这些特征仍然可以对权利保护范围起到限定作用。例如,(2019)最高法知行终133号案。该案件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中包含了生产该建筑构件的方法特征。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时指出,虽然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包含方法特征,但这些特征必须对产品的最终形状、构造产生直接影响,才能在专利保护范围内予以考虑。如果方法特征只是工艺流程的一部分,而未对产品本身的形状、构造产生实质性影响,则这些特征应当被排除在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之外。再例如,(2017)最高...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8 - 16
    作者:王辉近年来,随着竞业限制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竞业限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实务中又颇多争议。下文就对竞业限制领域常见问题以“一问一答”形式进行归纳、提炼,望能对无论是企业还是打工人有所助益。一、什么是竞业限制?  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对竞业限制有明确定义。但具体来说,基本可以归纳为: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和知悉本单位商业秘密或其他对本单位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劳动者约定在与该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或自行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二、用人单位可以与哪些人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实践中,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及劳动者任职情况与那些确实或有条件知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人员签署竞业限制协议,而不应盲目与所有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徒增用工成本。三、竞业限制的期限可以随意约定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即可。其中,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超出两年的期限部分无效。四、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标准是多少?有约定从约定。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或者单独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补偿金标准的,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若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具体法律依据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以...
  • 点击次数: 1
    2024 - 07 - 19
    作者:刘艳玲中国商标法第48条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重要的联系。司法审判中区分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非常重要,是否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主要看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非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非商业活动,其目的不是引导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如果属于描述性使用或指示性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商标的正当使用,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中国商标法第59条第1款列举了商标的描述性使用方式。指示性使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用于不侵权抗辩,这种使用需限定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因此称为指示性合理使用更确切。相对比地,美国商标法“Lanham Act”中也有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美国商标法的正当使用原则包括描述性正当使用和指示性正当使用。在指示性正当使用中,可以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用于比较广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学术工作、模仿和批评和评论等目的。 下面展开讨论非商标性使用的情形,这有助于企业或个人初步了解自己对他人商标的使用是否会侵犯商标权。    非商标性使用-描述性使用  商标或服务提供者除标识自己的商标,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外,还会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型号或者生产者的名称等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从而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达到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根据中国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例如,A公司在销售网页链接中使用“Dliziz椰子款”标识销售鞋类商品,其中,“Dliziz”是A公司的注册商标,而“椰子”标识是另一B公司...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