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秀芸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类纠纷也随之而来。实践中,消费者因网购产生纠纷,通常会将卖家与网络平台一并起诉,这种情况下管辖法院怎么确定?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深入分析网络购物纠纷管辖法院的确定原则及具体应用。
一、案例对比分析
案例一:(2024)最高法民辖52号
案情:原告苏某在转转网购平台(北京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2”)在苏某(以下简称“被告1”)所开的网店,购买了一部华为手机,被告1宣传此店所售产品为全新原装国行正品,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为二手机。原告认为被告1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已构成欺诈,被告2转转平台亦应承担连带责任。故原告向其收货地辽宁省瓦房店市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1返还购物款,赔偿购物款三倍的损失,维修购物款,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被告2对管辖权提出异议,请求将案件移送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本案分析:
1、明确诉讼请求。原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要求被告1支付三倍赔偿金,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
2、根据诉讼请求判断法律关系。三倍赔偿属于惩罚性赔偿请求,请求权基础为法律规定的侵权赔偿责任,由此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之诉应当认定为产品责任纠纷。故本案应当依照产品责任纠纷确定管辖。
3、确定管辖法院。本案中,原告住所地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被告1住所地山西省阳曲县,被告2住所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虽然本案中网络购物收货地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但不能就此认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案涉侵权法律关系的侵权行为地,也不能认定该地为案涉产品的制造地、销售地,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及《民诉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
被告2住所地在北京,符合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条件,因此,北京互联网法院对本案具有管辖权。
案例二:(2024)最高法民辖39号
案情:原告在北京某某公司平台上(被告2)某店(以下简称被告1)购买了水晶摆件。收到货后,发现并非水晶,遂向被告2 投诉,被告2让被告1退货退款,无其他解决办法。被告1在出售假货,且其在售商品界面明显位置标注“假一赔四”,被告2未对平台商家进行合理监管,事后推诿和包庇违法商家。故诉请法院判令被告退还货款,兑现4倍赔偿承诺。原告向收货地天津市法院提起诉讼,天津市法院对管辖权有异议,认为应当移送北京市互联网法院。
本案分析:
1、明确诉讼请求。原告基于与被告1的买卖合同关系,请求法院判令被告1、2退还款项并兑现4倍赔偿承诺。
2、根据诉讼请求判断法律关系。本案中涉及两个法律关系:(1)原告与被告1的买卖合同关系,(2)原告与平台服务者被告2的服务合同关系。由于买卖合同中的违约行为是确定平台责任的前提,因此本案的基础法律关系为买卖合同关系,确定管辖的依据应为买卖合同。
3、确定管辖法院。本案中,原告与被告1双方约定收货地为天津市津南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及《民诉法解释》第二十条规定,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法院作为合同履行地法院,对本案具有管辖权。
二、网络购物纠纷管辖法院确定法律依据(本文只针对地域管辖进行阐述)
(一)一般地域管辖规定
1、合同纠纷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诉法解释》第二十条规定:以信息网络方式订立的买卖合同,通过信息网络交付标的的,以买受人住所地为合同履行地;通过其他方式交付标的的,收货地为合同履行地。合同对履行地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2、侵权纠纷
《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
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民诉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因产品、服务质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财产、
人身损害提起的诉讼,产品制造地、产品销售地、服务提供地、侵权行为地和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二)互联网法院集中管辖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规定,以下两类案件由互联网法院管辖:
1、网络购物合同纠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签订或者履行网络购物合同而产生的纠纷;
2、网络侵权纠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的产品,因存在产品缺陷,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而产生的产品责任纠纷。
注意:互联网法院管辖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属于基层法院管辖的一审案件;(2)被告或合同履行地位于互联网法院所在市辖区(杭州、北京、广州)。
三、总结
当网络购物发生纠纷时,确定管辖法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步。人民法院应当结合当事人的具体诉请及所依据的事实和法律规定,确定当事人诉争法律关系的性质,进而确定管辖法院:
如果纠纷属于合同纠纷,应根据合同履行地或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同时考虑是否存在协议管辖。
如果纠纷属于侵权纠纷,应根据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确定管辖法院。
如果案件符合互联网法院的管辖条件,优先由互联网法院管辖。
消费者在遇到类似纠纷时,也应明确自身诉求所依据的法律关系,准确选择有管辖权的法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