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大学生在公司实习是否与公司形成劳动关系?

作者:张琳


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会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既能贴补学费和日常生活开支,又能提前接触了解社会,增加实践知识和社会经验,为未来就业作好更充分的准备,很多院校也把社会实践作为课业的一部分。公司也往往会挑选一些大学生来公司实习,一方面可以从中选拔优秀的人才在毕业后为公司所用,另一方面与招聘社会人员相比可以节省较大人力成本。

大学生在公司实习,双方之间是否可能形成劳动关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保障以及公司的用工风险。本文拟通过两个案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相关案例

案例1: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一案(参见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法院(2021)京0113民初1095号民事判决书)

王某系某学院学生,于2020年7月获得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证书。2019年5月5日,某公司与某学院签订《实习协议书》,约定某学院将本学院部分全日制学生的技能实践课程安排至某公司,完成与销售相关联的职业技能学业;实习时间自2019年5月5日至2020年7月1日;在实习期间,某学院负责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责任,某公司每月支付每名实习生实习津帖,免费提供食宿、交通等;实习生实习期满,经双方双向选择后,经考核符合某公司录用条件的实习生,某公司将优先录用。根据该协议,某学院选派包括王某在内的24名在籍学生到某公司进行校外实习,某学院为包括王某在内的18人购买了学平险。

后王某因与某公司发生劳动争议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其与某公司自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10日存在劳动关系。该委裁决驳回了王某的仲裁请求。

王某不服,向法院起诉,法院认为:王某作为在校学生,在某学院的安排下进入某公司实习,并非入职;王某被安排至某公司实习的工作内容,某学院明确认可属于学校安排的职业技能实践课程,并且计入学分;王某实习期满取得毕业证书,亦不必然与某公司建立劳动关系,需双向选择后经考核符合录用条件择优录取,王某主张与某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依据不足难以支持,遂判决驳回了王某的诉讼请求。

 

案例2:李某与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一案(参见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2020)京0117民初5033号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20)京03民终14811号民事判决书)

李某于2016年1月6日在某科技公司实习。2016年7月1日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自2016年7月1日至2019年7月1日,到期后双方续签了劳动合同,期限至2022年7月1日。2020年5月25日,秦某通过电话通知李某解除劳动合同事宜。

李某因与某科技公司存在劳动争议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某科技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工资差额、年假工资、出具解除合同证明等,该委裁决部分支持了李某的仲裁申请。

双方均不服仲裁裁决,向一审法院起诉,李某在诉讼请求中还要求确定2016年1月6日至2020年5月25日其与某科技公司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对此某公司辩称2016年1月6日李某是在公司实习,实习半年期间为劳务关系,2016年7月1日才算劳动合同关系。一审法院认为,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且用人单位知晓该大学生即将毕业的情况,大学生以毕业后即将就业为目的,向用人单位提供持续不间断的劳动,用人单位亦对该大学生实施劳动管理并支付劳动报酬的情况下,可以认定成劳动关系,遂判决某科技公司与王某自2016年1月6日至2020年5月25日存在劳动关系并部分支持了李某的其他诉讼请求。

某科技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二审法院上诉,二审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法律分析

1、大学生是否为合格劳动者?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年满16周岁即为合格劳动者,大学生一般都达到或超过18岁,因此其作为劳动者的相关合法权益应得到认可和保障,无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的大学生,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合格劳动者。大学生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有效,不能仅仅因为大学生的身份即否认劳动合同的有效性。因此,在案例1和案例2中,相关法院都未仅仅因一方当事人为大学生即否认其作为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2、大学生在公司名为实习,是否可能形成劳动关系?

根据相关规定,如果在校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是完成学校的社会实习安排或自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不认定劳动关系。但是,虽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双方劳动关系成立。

在案例1中,王某由某学院统一派遣到某公司实习,其实习内容为在校课程组成部分,并计入学分,实习期满取得毕业证书,实习期满后并不必然继续在某公司工作,而是要由某公司进行考核符合录用条件择优录用。因此,王某在某公司实习是完成学校的社会实习安排,王某与某公司之间并不是劳动关系。

而在案例2中,虽然李某在校期间在某科技公司名为实习半年,但双方都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李某是以就业为目的为某科技公司工作,接受某科技公司管理,某科技公司为其支付报酬,李某在实习结束后直接与某科技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继续提供劳动,说明李某在实习期间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因此双方劳动关系成立,李某的工作年限自开始实习之日起算,法院也是根据前述工作年限计算某科技公司应支付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数额。

因此,不能仅以大学生的身份为由即直接认定其在公司实习不构成劳动关系,双方是否形成劳动关系要以是否符合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为准。

3、如果名为实习实为劳动关系,实习合同是否可被认定为书面劳动合同?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合同应具备必要的条款,而实习合同虽然通常会约定双方当事人的基本信息、实习期间、实习地点、实习内容、工作时间、实习津贴、实习纪律等,但由于实习合同不是以建立劳动关系为目的,所以一般情况下不具备劳动合同所要求的全部必备条款,如不约定社会保险条款或约定公司无义务缴纳社会保险,通常还会强调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名为实习实为劳动关系,一般情况下实习合同不应被认定为书面劳动合同。如果劳动者要求公司支付自第二个月起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在不超过仲裁时效的情况下,应予支持。

 

三、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1、年满16周岁的大学生具有劳动者的主体资格,有权与公司签订劳动合同。

2、大学生在公司实习,有可能与公司形成劳动关系,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应根据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来判断。

3、如果名为实习实为劳动关系,实习合同一般不应被认定为书面劳动合同。

(二)建议

1、对于公司而言:

(1)对于大学生来公司实习要特别慎重,明确区分实习与提供劳动的差别,建立健全相关合同、制度和程序,以避免用工风险;

(2)对于聘用大学生要特别慎重,不要因为其大学生的身份就不注意保障其作为劳动者的相关合法权益。

2、对于大学生而言:

(1)学习和了解实习与劳动关系的区别,根据实习的目的和劳动关系的要件判断属于实习关系还是劳动关系;

(2)积极要求与公司签订相关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十五条 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  

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第十七条 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3、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

一、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

     12.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助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5、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二)

23、在校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实习,是否应认定劳动关系?  

在校学生在用人单位进行实习,应当根据具体事实进行判断,对完成学校的社会实习安排或自行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实习,不认定劳动关系。但用人单位与在校学生之间名为实习,实为劳动关系的除外。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点击次数: 100005
    2025 - 03 - 14
    作者:张嘉畅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商标不仅是企业的身份标识,更是市场竞争中的宝贵资产。然而,不少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商标注册,导致商标遭他人抢注。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维权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以下为您详细解析在中国,若商标尚未注册却遭遇抢注,应采取哪些策略进行维权。首先,即便商标未经注册,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依然能够获得法律庇护。如果您的商标已在中国大陆使用,则可以受到在先使用的保护。如果您的商标未经注册但已经使用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可以依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向法院申请认证为驰名商标。如果您的商标标识具有独创性,则该标识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其次,《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申请应当出于善意,且不得侵犯他人权利。因此,如遇商标抢注行为,您可以援引《商标法》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对恶意抢注商标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权利。依据《商标法》的相关条款,您可以采取以下行动维护权益。一、提起商标异议若抢注者的商标申请尚未获准注册,仍处于初审公告阶段,您可以根据《商标法》三十三条提出商标异议。在此阶段,您需准备充足的证据,如商标使用记录、推广范围、宣传资料及销售合同等,以证实您的针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使用权利。二、申请商标无效宣告若抢注者的商标已成功注册,您可以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在商标注册后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这种方法与异议相同,您需要证明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权利,也需要证明抢注商标申请注册具有恶意。三、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若抢注商标注册已满三年,且经检索您发现该商标已连续三年无使用,则可以对该抢注商标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这个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来讲,举证责任要求较低,您仅需要提供简单的检索记录,证明该商标未使用即可。四、提起民事诉讼根据现行《民法典》、《商标法》规定,商标行政程序及后续行政诉讼仅解决抢注商...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3 - 07
    作者:张琳张琳律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二审等程序,于近日成功办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为劳动者争取到了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共计三十余万元。 一、基本案情用人单位(以下称YYY分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其总公司的注册地在河北)与劳动者(以下称XXX)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地点为河北、北京及YYY分公司规定的工作地点。XXX在北京安家,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长期在北京工作,偶尔去河北出差,去河北出差时公司给XXX报销差旅费并提供住宿。疫情期间,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公司因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全体员工待岗。在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返岗复工时,一并通知XXX所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工作地点均为河北。XXX客观上无法长期在河北上班,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公司单方变更工作地点的决定,仍坚持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又向XXX发送了旷工警告函,但XXX仍明确表示不认可该旷工警告并继续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就以XXX未去河北返岗复工、无故旷工多日为由,认为XXX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通知XXX解除劳动合同。XXX遂以YYY分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欠付工资等为由,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要求YYY分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 二、裁判结果1、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了多个工作地点,过于宽泛,应视为双方对工作地点约定不明。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就XXX的工作地点达成合意即约定工作地点为北京,劳动仲裁机构和二审法院认定XXX入职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应认定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地在北京。2、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YYY分公司因自身原因需要调整XXX工作地点、岗位的,应与XXX协商达成一致,协商不成仍应按原劳动合同履行;而YYY分公司在未经与XXX协商的...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2 - 28
    作者:金涟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境贸易日益频繁,与域外企业签订合同已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常态。然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对合同的签字和盖章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与域外主体签订合同的时候,应当注意确认相关国家地区法律适用,注意域外主体签章的效力,避免因为签章效力瑕疵而导致损失。一、法律体系差异在不同法律体系下,各国对公章效力存在显著差异。大陆法系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等普遍重视公章(法人章)的法定效力,通常要求公司正式文件必须加盖在政府部门备案的实体公章,同时签字人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授予的职务权限或持有书面授权文件,方可产生法律约束力。相比之下,普通法系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更侧重签字的法律效力,公章并不作为法定必备要素,实践中多用于内部文件管理。其核心在于签署人是否经过公司合法授权,只要个人持有董事会决议或授权委托书,即使不盖公章,签字本身即可对公司产生法律约束力。二、重点国家/地区细则1. 美国在美国,合同的效力主要取决于签署人的签字权限。签约时,最好要求域外主体提供公司决议文件(Board Resolution)证明签署权限。此外,部分州还要求对签字进行公证。2. 德国在德国,签字权限通常体现在其主体资格证明上,有些公司有备案的公章,则最好要求其在合同上签字并盖章。3. 日本在日本,合同效力的关键是“代表取缔役”签字,在正式场合,也应当加盖公司印章。因此签约时,最好由域外主体在合同上加盖其在法务局登记过的印章,即圆印。4. 香港地区在香港地区,签字优先于公章。签约时,应当注意公司名称印刷章上必须具有董事签字,仅空白的公司名称印章是没有效力的。而我们常见的“小圆章”通常仅用于行政用途,如签收文件、签收货物、签发收据发票或改错。三、通用签约核查清单总结来说,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与域外主体签约时应进行以下核查:...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