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只要公司不按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就不用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了吗?

作者:张琳

为了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公司可与负有保密义务的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限制员工在离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到与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其他公司工作或自己经营、从事同类业务。竞业限制在保护公司商业秘密的同时,对员工的择业自由构成了一定的限制,因此公司通过在竞业限制期限内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的方式弥补员工因此可能遭受的损失。

竞业限制协议主要是为了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因此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赋与公司任意解除权,但对员工的解除权进行了较为严格的限制,仅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202111日实施)第三十八条规定:“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和经济补偿,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请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但是,由于有些员工对竞业限制解除的相关法律规定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公司不按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就不用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导致在实践中产生了大量的劳动纠纷。

现本文拟通过北京地区的二个案例来分析和探讨上述法律问题。由于各地和不同时期的司法实践有所差异,本文的分析过程可能不够全面系统,分析结果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15)东民初字第02422号一审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5)二中民终字第05775号二审民事判决书

刘先生与某金融设备公司于201174日签订劳动合同,20141010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竞业限制期间为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6个月内,列举了相应的竞争公司,约定了竞业限制补偿费标准且第一个月的竞业限制补偿费将由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的工资结算同时发放至刘先生的工资卡,以后每月的竞业限制补偿将于每月发薪日转账至被告工资卡,还约定了任何一方违反竞业限制约定,违约方应向另一方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数额为已付补偿金的3倍。某金融设备公司的发薪日为每月25日。2014430日双方解除劳动关系。201455日,刘先生将其两张工资卡注销,但未通知某金融设备公司。20145月,刘先生进入与某金融设备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某信息系统公司工作。某金融公司向刘先生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为0

之后,刘先生与某金融设备公司均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某金融设备公司申请要求刘先生支付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违约金人民币242546.58元,刘先生申请要求解除双方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

劳动仲裁裁决:驳回某金融设备公司和刘先生的申请请求。

双方均对仲裁裁决不服,诉至法院,后刘先生表示因为竞业限制协议规定的六个月期限已过,不再主张解除竞业限制协议。一审判决:驳回某金融设备公司的诉讼请求。裁判理由:某金融设备公司未能按照竞业限制协议中约定的将第一个月的竞业限制补偿费由劳动关系终止或解除的工资结算同时发放至刘先生的工资卡,属于某金融设备公司违约在先。某金融设备公司在发现刘先生工资卡销户的事实后,从未联系过刘先生,也未想办法通过其他渠道向刘先生支付任何竞业限制补偿金,因此对某金融设备公司关于其一直在履行竞业限制协议的主张不予采信。故某金融设备公司要求刘先生按照竞业限制协议的要求支付违约金的主张不予支持。

某金融设备公司对一审判决不服,继续上诉,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裁判理由除采纳了一审的裁决理由,另增加了一个裁决理由:根据《竞业限制协议》关于违约责任的约定,违约金的数额为已付补偿金的3倍,截至原审开庭日,某金融设备公司向刘先生已支付的竞业限制补偿金为0元。故某金融设备公司要求刘先生按照竞业限制协议的约定支付违约金人民币242546.58元的主张,事实依据不足,不予支持。

案例二: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2021)京0114民初5136号一审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2022)京01民终7724号二审民事判决书

江先生于2017823日入职某科技公司,从事研发主管工作,某科技公司与江先生签订了《保密和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竞业限制期限最长24个月、竞业限制补偿金标准,并约定江先生如违反竞业限制的约定,应向某科技公司支付相当于其离职前12个月基本工资金额的违约金并赔偿实际损失超出违约金的差额部分。江先生每月基本工资为1万元。双方于201943日解除劳动关系。江先生于201911月入职与某科技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某医疗器械公司。某科技公司于20205月发现江先生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2020710日,某科技公司向江先生发送了《竞业限制义务通知》,要求停止违约行为,继续履行竞业限制协议。202099日,江先生向某科技公司发送了《律师函》,要求解除与某科技公司签署的《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

某科技公司于202098日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1.江先生继续履行竞业限制义务;2.向某科技公司支付违反竞业限制违约金152000元。江先生提出反申请,要求:1.确认双方签订的《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2.确认2020912日解除双方签订的《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3.某科技公司支付201943日至2020821日期间竞业限制补偿金40000元。

劳动仲裁裁决:1、某科技公司支付江先生201943日至2020821日期间竞业限制补偿金40000元;2、驳回某科技公司的申请请求;3、驳回江先生要求确认双方签订的《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约束力和确认2020912日解除双方签订的《保密及竞业限制协议》的仲裁反申请。

某科技公司对仲裁裁决不服,诉至法院,一审判决:1、某科技公司支付江先生201944日至20191031日竞业限制补偿金34597.7元;2、江先生支付某科技公司竞业限制违约金120000元;3、驳回某科技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裁判理由:因用人单位原因三个月未支付经济补偿,江先生在未通知解除竞业限制协议之前,仍应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在公司举证证明江先生入职有竞争性的其他用人单位的情形下,江先生不能证明其在新单位没有从事有竞争性的工作,故认定江先生存在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对于某科技公司要求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对于劳动者遵守竞业限制义务的期间,由于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应当获得相应的补偿作为对价,对于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期间的补偿,由于劳动者未履行义务,可以不予支付期间的补偿。

江先生不服一审判决,提出上诉,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裁判理由同一审判决。

二、法律分析

在第一个案例中,公司未按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也未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公司主张员工违约并请求判令员工支付违约金,法院驳回了公司的诉讼请求,公司败诉,员工胜诉。而在第二个案例中,公司未及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也未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公司主张员工违约并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法院判决员工支付违约金,公司胜诉,员工败诉。相似的案情,审判结果却完全相反。这是不是说明其中一定有一个案件是审判错误的呢?

其实上述两个案例看似存在相反的审判结果却有着统一的审判思路:虽然公司未及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已构成违约,但是在公司未达到根本违约的程度、员工也未要求解除与公司的竞业限制约定的情况下,员工不能仅仅因为公司未按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就不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了,其仍应遵守竞业限制的相关约定。如果员工违反了竞业限制义务,公司仍有权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因此,在第二个案例中,公司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的诉讼请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

在第一个案例中,公司之所以败诉,并非是因此公司在此种情况下无权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或赔偿损失,而是公司与员工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不严谨、不完善,竞业限制协议约定违约金的数额为已付补偿金的3倍,而公司实际上并未向员工支付过补偿金,因此员工应向公司支付的违约金的金额就为0,公司要求员工支付违约金的诉讼请求因而未得到法院的支持。如果公司能够证明员工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行为给公司造成了实际损失并要求员工赔偿相应损失,公司仍有可能获得胜诉。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即使公司未按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仍需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否则可能面临较大的违约法律风险。当然,根据第二个案例,如公司未按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有权要求公司支付其已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期间的经济补偿。另外,如果公司三个月不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员工有权要求解除与公司的竞业限制约定,但在竞业限制约定未解除前仍应履行竞业限制义务。

三、结论建议

对员工的建议:

1、竞业限制协议是对员工在离职后就业选择的限制,员工在签订时要认真审阅协议条款,必要时可寻求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

2、虽然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但是如果员工在离职前认为根据其工作内容、其没有必要履行竞业限制义务,可与公司协商解除竞业限制协议。

3、竞业限制协议一旦签订,员工在离职后要严格履行,即使公司先违约,只要未达到员工可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程度、员工未要求解除竞业限制约定,员工仍应遵守约定,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4、一旦公司三个月不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如员工认为竞业限制协议对自己的择业产生重大不利,应及时行使解除权。

对公司的建议:

1、竞业限制协议是公司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有力武器,公司要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制定合规、严谨、完善的竞业限制条款,以免发生争议时无法有力地维护自身权益。

2、竞业限制协议签订后,公司应及时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以免发生因较长时间不支付导致员工解除竞业限制约定的情况发生。

3、竞业限制协议签订后,如公司认为员工在离职后无需承担竞业限制义务,应在员工离职前及时通知员工,以免将来被员工追索竞业限制经济补偿。

4、竞业限制协议签订后,公司应及时跟进员工在离职后的就职情况,如发现员工有违反竞业限制义务的行为,应及时采取法律措施维护公司利益。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点击次数: 100005
    2025 - 03 - 14
    作者:张嘉畅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商标不仅是企业的身份标识,更是市场竞争中的宝贵资产。然而,不少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商标注册,导致商标遭他人抢注。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维权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以下为您详细解析在中国,若商标尚未注册却遭遇抢注,应采取哪些策略进行维权。首先,即便商标未经注册,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依然能够获得法律庇护。如果您的商标已在中国大陆使用,则可以受到在先使用的保护。如果您的商标未经注册但已经使用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可以依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向法院申请认证为驰名商标。如果您的商标标识具有独创性,则该标识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其次,《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申请应当出于善意,且不得侵犯他人权利。因此,如遇商标抢注行为,您可以援引《商标法》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对恶意抢注商标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权利。依据《商标法》的相关条款,您可以采取以下行动维护权益。一、提起商标异议若抢注者的商标申请尚未获准注册,仍处于初审公告阶段,您可以根据《商标法》三十三条提出商标异议。在此阶段,您需准备充足的证据,如商标使用记录、推广范围、宣传资料及销售合同等,以证实您的针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使用权利。二、申请商标无效宣告若抢注者的商标已成功注册,您可以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在商标注册后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这种方法与异议相同,您需要证明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权利,也需要证明抢注商标申请注册具有恶意。三、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若抢注商标注册已满三年,且经检索您发现该商标已连续三年无使用,则可以对该抢注商标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这个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来讲,举证责任要求较低,您仅需要提供简单的检索记录,证明该商标未使用即可。四、提起民事诉讼根据现行《民法典》、《商标法》规定,商标行政程序及后续行政诉讼仅解决抢注商...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3 - 07
    作者:张琳张琳律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二审等程序,于近日成功办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为劳动者争取到了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共计三十余万元。 一、基本案情用人单位(以下称YYY分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其总公司的注册地在河北)与劳动者(以下称XXX)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地点为河北、北京及YYY分公司规定的工作地点。XXX在北京安家,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长期在北京工作,偶尔去河北出差,去河北出差时公司给XXX报销差旅费并提供住宿。疫情期间,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公司因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全体员工待岗。在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返岗复工时,一并通知XXX所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工作地点均为河北。XXX客观上无法长期在河北上班,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公司单方变更工作地点的决定,仍坚持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又向XXX发送了旷工警告函,但XXX仍明确表示不认可该旷工警告并继续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就以XXX未去河北返岗复工、无故旷工多日为由,认为XXX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通知XXX解除劳动合同。XXX遂以YYY分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欠付工资等为由,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要求YYY分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 二、裁判结果1、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了多个工作地点,过于宽泛,应视为双方对工作地点约定不明。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就XXX的工作地点达成合意即约定工作地点为北京,劳动仲裁机构和二审法院认定XXX入职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应认定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地在北京。2、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YYY分公司因自身原因需要调整XXX工作地点、岗位的,应与XXX协商达成一致,协商不成仍应按原劳动合同履行;而YYY分公司在未经与XXX协商的...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2 - 28
    作者:金涟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境贸易日益频繁,与域外企业签订合同已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常态。然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对合同的签字和盖章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与域外主体签订合同的时候,应当注意确认相关国家地区法律适用,注意域外主体签章的效力,避免因为签章效力瑕疵而导致损失。一、法律体系差异在不同法律体系下,各国对公章效力存在显著差异。大陆法系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等普遍重视公章(法人章)的法定效力,通常要求公司正式文件必须加盖在政府部门备案的实体公章,同时签字人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授予的职务权限或持有书面授权文件,方可产生法律约束力。相比之下,普通法系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更侧重签字的法律效力,公章并不作为法定必备要素,实践中多用于内部文件管理。其核心在于签署人是否经过公司合法授权,只要个人持有董事会决议或授权委托书,即使不盖公章,签字本身即可对公司产生法律约束力。二、重点国家/地区细则1. 美国在美国,合同的效力主要取决于签署人的签字权限。签约时,最好要求域外主体提供公司决议文件(Board Resolution)证明签署权限。此外,部分州还要求对签字进行公证。2. 德国在德国,签字权限通常体现在其主体资格证明上,有些公司有备案的公章,则最好要求其在合同上签字并盖章。3. 日本在日本,合同效力的关键是“代表取缔役”签字,在正式场合,也应当加盖公司印章。因此签约时,最好由域外主体在合同上加盖其在法务局登记过的印章,即圆印。4. 香港地区在香港地区,签字优先于公章。签约时,应当注意公司名称印刷章上必须具有董事签字,仅空白的公司名称印章是没有效力的。而我们常见的“小圆章”通常仅用于行政用途,如签收文件、签收货物、签发收据发票或改错。三、通用签约核查清单总结来说,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与域外主体签约时应进行以下核查:...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