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国法域下的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及争议解决

 

本文作者:刘艳玲


2022624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修改,并将于202281日起实施。

新的《反垄断法》中重点修改了几个方面:1、增加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并授予行政机关在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定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2、增加了对经营者的约束,即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行为或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3、强化反垄断监管力量,加强反垄断执法司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4、将对经营者的法定罚款上限额度从五十万元提高到五百万元5、如果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反垄断执法工作2018年前由国家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别承担。2018年国家市场管理监督总局反垄断局设立,成为反垄断专门机构。2021年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基于新《反垄断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并发布了《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的法规比2015年公布的《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多10条。征求意见稿中,对经营者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进行了修改和细化,并增加兜底条款之四,见以下对比表:

第十三条

第十六条

经营者不得在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利用标准(含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下同)的制定和实施从事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施下列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一)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故意不向标准制定组织披露其权利信息,或者明确放弃其权利,但是在某项标准涉及该专利后却对该标准的实施者主张其专利权。

(二)在其专利成为标准必要专利后,违背公平、合理和无歧视原则,实施拒绝许可、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的不合理交易条件等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标准必要专利,是指实施该项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专利。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事下列行为,排除、限制竞争:

(一)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故意不向标准制定组织披露其权利信息,或者明确放弃其权利,但是在某项标准涉及该专利后却对该标准的实施者主张其专利权;

(二)在其专利成为标准必要专利后,违背公平、合理和无歧视许可的承诺,以不公平的高价许可,没有正当理由拒绝许可、搭售商品、实行差别待遇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三)在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过程中,违背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的承诺,未经善意谈判程序,不正当地请求法院或者相关部门作出或者颁发禁止使用相关知识产权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迫使被许可方接受其不公平的高价或者其他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标准必要专利,是指实施该项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专利。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起草了《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等一系列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在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从之前发生过的许可争议纠纷和垄断执法可以大致了解这些规定的起草背景。

华为与IDC的许可及争议纠纷

美国交互数字公司(简称IDC公司)是一家运营专利的非专利实施主体,拥有2G3G4G系统的标准必要专利SEP。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公司)就SEP专利的许可展开谈判,但由于IDC公司要求支付的许可费过高,双方虽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并未达成合意。于是,IDC公司于2011726日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起诉华为公司,诉称华为公司的用于3G WCDMA CDMA系统的产品侵犯其7件美国专利,请求判令立即停止侵权。同日,IDC公司还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起诉华为、诺基亚和中兴等公司侵犯其标准必要专利,请求ITC对这些公司的相关产品启动337调查。  

为对抗IDC公司在美国的起诉,华为公司201112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深圳中院)起诉IDC公司,要求判令IDC公司停止垄断民事侵权行为。理由是IDC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未履行公平、合理和无歧视(FRAND)的许可义务,无视华为公司在许可谈判过程中的诚意和善意,非但不调整过高的报价,反而在美国提起SEP专利禁令之诉,表面上是在行使合法诉讼手段,实际上意图通过诉讼手段威胁和强迫华为公司接受过高的专利许可条件,该行为不具有正当性。深圳中院在审理后于20132月作出判决,判令IDC公司停止垄断行为以及赔偿华为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两千万元。双方都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经审理后于201310月作出二审判决,判决结果为维持一审判决。[1][2]

该案是中国法院首次使用FRAND原则进行裁判。

反垄断调查交互数字公司和高通公司

由于深圳中院判决的SEP专利许可费率远远小于IDC公司的当初报价。IDC公司于20131月又对华为公司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以及向ITC提起337调查。

2013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举报对IDC启动了反垄断调查,IDC公司于20137月、20141月两次到发改委接受调查询问。在反垄断调查期间,IDC公司积极配合调查,与华为公司就专利许可费和其他条款也达成了和解协议,并表示对中国其他企业的专利许可谈判将参照对华为公司的条件。发展改革委因此于20145月根据《反垄断法》第45条的规定对IDC公司作出了中止调查的决定,但视IDC公司的市场行为保留恢复调查的权利。[3]

与此同时,IDC公司在美国发起的又一轮侵权诉讼和337调查也相应与华为公司达成了和解并撤诉。

201311月,发展改革委还启动了对美国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调查主要涉及高通公司滥用在CDMAWCDMALTE无效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市场及前述无线通信终端基带芯片市场的支配地位。经过调查认定高通公司具有支配地位,并且实施了《反垄断法》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1.对过期无线标准必要专利收取许可费;2. 要求某些被许可人将持有的相关非无线标准必要专利向高通公司进行许可,要求某些被许可人将专利进行免费反向许可,以及要求某些被许可人不能就持有的相关专利向高通公司及其客户主张权利或者提起诉讼;3.高通公司搭售非无线标准必要专利许可。

最后,发展改革委于20152月根据《反垄断法》做出以下行政决定:

一、责令高通公司停止所认定的5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行为。但该决定的责令停止范围只涉及中国境内,中国境外不适用本行政决定。

二、对高通公司处2013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8%的罚款,总计69.88亿元人民币[4]

华为与康文森的许可纠纷

华为公司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简称康文森公司)从20144月开始进行SEP专利许可谈判,双方就各国专利的许可费率未达成合意。康文森公司是一家注册地于卢森堡的非专利实施主体,其持有通过购买获得的原属于诺基亚公司的涉及2G3G4G通信标准的部分SEP专利。

康文森公司于20177月在英国高等法院专利法庭起诉华为公司侵犯其4件英国专利,并请求法院裁定针对华为公司的全球FRAND许可费率,并于2018117日增加了请求法庭判处华为公司禁止令的诉讼请求。

华为公司于2018125日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专利确认不侵权以及SEP专利中国许可使用费裁决的诉讼。康文森公司则在20184月又向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对华为提起诉讼。20199月南京一审法院就SEP专利中国许可使用费率作出判决。康文森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提起上诉。二审期间,德国法院于2020827日作出判决,认定华为公司侵犯康文森公司的欧洲专利权并要求华为公司停止侵权,以及认定康文森公司提出的SEP许可费率未违反FRAND原则。该许可费率是中国一审法院确定的中国SEP专利许可费率的18.3倍。华为公司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提出行为保全申请,于2020828日做出行为保全裁定,指令康文森公司不得在二审判决作出前,申请执行德国判决,否则从违反之日起,每日罚款人民币100万元,按日累计。[5][6]

该案是中国法院首次颁布禁诉令,具体来说是禁诉令中的禁执令。广义上的

禁诉令包括禁诉令、反禁诉令、禁执令。

小米与交互数字以及三星与爱立信的许可纠纷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米公司)IDC公司从2015年至2020年期间就涉及3G4G5G通信标准及802.11HEVC标准的SEP专利许可进行了多轮谈判,双方未达成合意。

202069日,小米公司向武汉中级人民法院(简称武汉中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照FRAND原则确定所谈判专利的全球许可费率或费率范围。2020729日,IDC公司向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起诉小米公司专利侵权以及请求法院裁决FRAND许可费率。202084日,小米公司向武汉中院提出禁诉令保全申请。2020923日,武汉中院作出禁诉令裁定,指令IDC公司在其审理案件期间,不得针对小米公司向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法院提起许可费率诉讼或申请禁诉令,否则每日罚款人民币100万元。2020929日,IDC公司向德里高等法院提交反禁诉令申请。2020109日德里高度法院颁布反禁诉令,指令小米公司不得执行武汉中院的禁诉令。20201030日,IDC公司请求德国慕尼黑地区法院颁布反禁诉令。2020119日,慕尼黑地区法院颁布反禁诉令,指令小米公司不得执行武汉中院的禁诉令。[7]

韩国三星公司SAMSUNG与瑞典爱立信公司ERICSSON在新一轮的通信标准专利许可协议谈判失败后,于2020127日向武汉中院起诉,请求法院依照FRAND原则对其通信产品确定全球许可条件以及全球许可费率。20201211日,爱立信公司在美国德州东区法院对三星公司提起诉讼,原因是三星公司违反了专利许可的FRAND义务。20201225日武汉中院基于三星公司的申请颁布禁诉令,指令爱立信公司不得就4G5G专利向中国其他法院或全球其他司法管辖区的法院寻求禁令救济或专利许可费率裁决。20201228日德州东区法院对三星公司颁布反禁诉令。

OPPO与夏普的许可纠纷

夏普株式会社(简称夏普公司)于2018710日向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简称OPPO公司)发出列有SEP专利清单的许可邀约。专利清单中包含6453G/4G专利族,13WIFI专利族和44HEVC专利族。2019219日,双方在OPPO公司的深圳办公室进行了许可会谈。在双方还未签订保密协议NDA之前,夏普公司于2020130日向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发起对OPPO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并且36日和9日向该法院又提起2件专利侵权诉讼。20202OPPO公司向深圳中院起诉夏普公司,请求法院依照FRAND原则确定SEP专利的全球许可条件,包括许可使用费率,深圳中院2020325日立案受理。夏普公司还于202036日在德国以及202041日在中国台湾对OPPO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深圳中院经审查后于20201016日作出裁定,确定其具有管辖权,并且适宜对涉案SEP专利的全球许可条件(包含全球许可费率)作出裁决。夏普公司对裁定不服,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裁定。[8]

该案首次确认了中国法院对SEP专利全球许可条件和许可费率的管辖权。深圳中院作出一审裁定之前,英国最高法院已于2020826日作出终审裁决,认定英国法院对相关SEP专利的全球许可条件具有管辖权,并确定了SEP专利的全球许可费率。本文作者也在英国法院作出确定SEP专利的全球许可费率判决后,为中国企业完成了与欧洲专利权人的SEP专利全球许可及许可费率谈判。

尾语

2011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法院和行政执法机构已有较为丰富的SEP专利许可纠纷处理经验,相关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专利实施主体在专利许可谈判中与许可方就许可条件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考虑首选应用中国法律或者同时应用中国法律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争议。

非专利实施主体NPE如果遵守FRAND原则下的许可承诺以及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中国其实仍是一个很好地解决许可争议的地方。因为,即使IDC公司2011年与华为公司、2020年与小米公司就专利许可在多个国家引发诉讼,而且2019又与华为公司就3G4G5G通信标准的专利许可费在多个国家引发诉讼,IDC公司从中国获得的年营业收入仍在其总营收中排名第3-4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305号民事判决书。

2.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306号民事判决书。

3. 发展改革委对美国IDC公司涉嫌价格垄断案中止调查,http://www.gov.cn/xinwen/2014-05/22/content_2684822.htm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办价监处罚〔2015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5. 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民事裁定书。

6. 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1/04/id/5993222.shtml

7. 慕尼黑第一法院针对小米禁诉令做出反禁诉令裁决 ,载《知产财经》,202164日。

8. 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知名辖终517号民事裁定书。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7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点击次数: 100008
    2025 - 03 - 14
    作者:张嘉畅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商标不仅是企业的身份标识,更是市场竞争中的宝贵资产。然而,不少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商标注册,导致商标遭他人抢注。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维权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以下为您详细解析在中国,若商标尚未注册却遭遇抢注,应采取哪些策略进行维权。首先,即便商标未经注册,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依然能够获得法律庇护。如果您的商标已在中国大陆使用,则可以受到在先使用的保护。如果您的商标未经注册但已经使用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可以依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向法院申请认证为驰名商标。如果您的商标标识具有独创性,则该标识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其次,《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申请应当出于善意,且不得侵犯他人权利。因此,如遇商标抢注行为,您可以援引《商标法》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对恶意抢注商标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权利。依据《商标法》的相关条款,您可以采取以下行动维护权益。一、提起商标异议若抢注者的商标申请尚未获准注册,仍处于初审公告阶段,您可以根据《商标法》三十三条提出商标异议。在此阶段,您需准备充足的证据,如商标使用记录、推广范围、宣传资料及销售合同等,以证实您的针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使用权利。二、申请商标无效宣告若抢注者的商标已成功注册,您可以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在商标注册后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这种方法与异议相同,您需要证明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权利,也需要证明抢注商标申请注册具有恶意。三、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若抢注商标注册已满三年,且经检索您发现该商标已连续三年无使用,则可以对该抢注商标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这个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来讲,举证责任要求较低,您仅需要提供简单的检索记录,证明该商标未使用即可。四、提起民事诉讼根据现行《民法典》、《商标法》规定,商标行政程序及后续行政诉讼仅解决抢注商...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5 - 03 - 07
    作者:张琳张琳律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二审等程序,于近日成功办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为劳动者争取到了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共计三十余万元。 一、基本案情用人单位(以下称YYY分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其总公司的注册地在河北)与劳动者(以下称XXX)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地点为河北、北京及YYY分公司规定的工作地点。XXX在北京安家,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长期在北京工作,偶尔去河北出差,去河北出差时公司给XXX报销差旅费并提供住宿。疫情期间,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公司因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全体员工待岗。在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返岗复工时,一并通知XXX所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工作地点均为河北。XXX客观上无法长期在河北上班,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公司单方变更工作地点的决定,仍坚持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又向XXX发送了旷工警告函,但XXX仍明确表示不认可该旷工警告并继续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就以XXX未去河北返岗复工、无故旷工多日为由,认为XXX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通知XXX解除劳动合同。XXX遂以YYY分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欠付工资等为由,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要求YYY分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 二、裁判结果1、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了多个工作地点,过于宽泛,应视为双方对工作地点约定不明。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就XXX的工作地点达成合意即约定工作地点为北京,劳动仲裁机构和二审法院认定XXX入职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应认定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地在北京。2、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YYY分公司因自身原因需要调整XXX工作地点、岗位的,应与XXX协商达成一致,协商不成仍应按原劳动合同履行;而YYY分公司在未经与XXX协商的...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2 - 28
    作者:金涟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境贸易日益频繁,与域外企业签订合同已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常态。然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对合同的签字和盖章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与域外主体签订合同的时候,应当注意确认相关国家地区法律适用,注意域外主体签章的效力,避免因为签章效力瑕疵而导致损失。一、法律体系差异在不同法律体系下,各国对公章效力存在显著差异。大陆法系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等普遍重视公章(法人章)的法定效力,通常要求公司正式文件必须加盖在政府部门备案的实体公章,同时签字人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授予的职务权限或持有书面授权文件,方可产生法律约束力。相比之下,普通法系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更侧重签字的法律效力,公章并不作为法定必备要素,实践中多用于内部文件管理。其核心在于签署人是否经过公司合法授权,只要个人持有董事会决议或授权委托书,即使不盖公章,签字本身即可对公司产生法律约束力。二、重点国家/地区细则1. 美国在美国,合同的效力主要取决于签署人的签字权限。签约时,最好要求域外主体提供公司决议文件(Board Resolution)证明签署权限。此外,部分州还要求对签字进行公证。2. 德国在德国,签字权限通常体现在其主体资格证明上,有些公司有备案的公章,则最好要求其在合同上签字并盖章。3. 日本在日本,合同效力的关键是“代表取缔役”签字,在正式场合,也应当加盖公司印章。因此签约时,最好由域外主体在合同上加盖其在法务局登记过的印章,即圆印。4. 香港地区在香港地区,签字优先于公章。签约时,应当注意公司名称印刷章上必须具有董事签字,仅空白的公司名称印章是没有效力的。而我们常见的“小圆章”通常仅用于行政用途,如签收文件、签收货物、签发收据发票或改错。三、通用签约核查清单总结来说,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与域外主体签约时应进行以下核查:...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