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实用新型专利可能因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申请的驳回而丧失可维权性

本文作者:常春


引言:

 

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同日提出长期以来一直是申请人获得可衔接的专利保护期的申请策略。这样的申请策略中,快速获得的实用新型专利可以为专利产品获得基本保护,如果后续的审查中发明申请能够获得专利权,则可以通过放弃实用新型专利权保留发明专利权的方式增加保护期限。即便发明专利最终未获得授权,申请人仍可保留实用新型专利权作为对侵权行为的维权基础。此外,因为实用新型专利的创造性评价标准略低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权往往更具稳定性。

在以往的认识中,同日提交发明和实用新型除需要注意在发明授权时只有放弃实用新型专利权方能取得最终授权外,两者看似并不相互影响,[1]即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六条也没有把同日申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案件的审查档案作为另一案件的解释来源。因此,只要注意答复审查意见时对另一申请的影响并注意保持实用新型有效性,看似同日申请实用新型和发明给申请人带来更多的是积极的结果。

然而,2021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对第最高法知民终699号裁判要旨的公布,以及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对该案具体案情的公布[2]看似给这种申请策略带来了挑战。

 

裁判主旨案情概述:

最高人民法院公开的最高法知民终699号的具体案情显示孙某2009年同日提交了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申请,实用新型申请首先获得专利权。具有相同权利要求的发明专利申请在实质审查程序中被引用一篇对比文件挑战了全部权利要求新颖性和创造性,孙某进行意见答复及合并式修改后该发明专利申请被驳回并在复审后被维持驳回。此后,孙某依据实用新型专利权进行维权。

孙某的维权行为被一审法院支持,一审法院判决被告朗汀公司侵权成立。朗汀公司不服提出上诉,最高人民法院作为二审法院认为孙某的该项实用新型专利权并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合法权益,并据此驳回了孙某的全部诉讼请求。

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专利权人据以主张权利保护的实用新型专利如果有极大可能属于不应获得授权的技术方案,不应予以保护,其判断基于如下几个因素:

1) 孙某同日提出的与实用新型专利权具有相同权利要求发明专利申请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被认为相对一篇对比文件缺乏创造性,孙某答复审查意见后申请被驳回,经复审后被维持驳回。

2) 孙某在答复第一次审查意见时采用合并方式修改权利要求,推定孙某认可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针对权利要求的反对意见。

3) 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具的专利权评价报告显示涉案实用新型的所有权利要求不符合专利法的规定。

从公布的材料看,在上述因素中,对应的发明专利申请已经被驳回并已经生效,且其中的新颖性、创造性评价逻辑和评价结论可以应用在实用新型专利中这一因素为主要因素。考虑到孙某的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后的修改并不包含权利要求5,因此孙某是否认可第一次审查意见的内容为次要因素。

要旨的主要指引作用:

1)本裁判要旨的公布引入了一个新的裁判规则,即,对于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的发明专利,如果在审查中对一案的创造性的评价标准和结论可以适用于另一案,则可以根据该创造性的评价逻辑和结论确定另一案的专利是否可以作为在法院进行维权的权利基础。

根据专利法第二十二条三款的规定,发明和实用新型的创造性的评价标准并不完全相同。 但根据审查指南第四部分第六章规定,两者的评价标准是有重叠的。

具体而言,发明和实用新型在创造性判断标准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技术启示”。在判断现有技术中是否存在技术启示时,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存在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即现有技术的领域和现有技术的数量。在现有技术的领域方面,对于实用新型专利而言,一般着重于考虑该实用新型专利所属的技术领域。在现有技术的数量方面,对于实用新型专利而言,一般情况下可以引用一项或者两项现有技术评价其创造性。

因此,采用了发明所述领域的一篇或两篇现有技术文档评价发明专利申请的创造性的评价标准同样也适用于同日申请的相同的权利要求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裁判要旨,针对发明申请的该评价逻辑以及评价结论则可以适用于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

 

2)对于侵权诉讼中如果实用新型专利有极大可能属于不应获得授权的技术方案,则可以直接驳回其全部诉讼请求。

一直以来,专利的有效性的判断属于行政案件,而专利侵权主张是否成立属于民事案件,两类案件被认为是并行的法律程序,法院不会在侵权诉讼民事案件中评价专利的有效性。只有在行政裁判中确定作为诉讼基础的权利要求被无效,法院才会在民事案件中驳回基于该权利要求的诉讼请求。

而根据本裁判要旨公布的内容,最高人民法院认为:“专利权人据以主张权利保护的实用新型专利如果有极大可能属于不应获得授权的技术方案,则其也不属于专利法保护的合法权益”。也就是说,本案中法院在侵权诉讼案件中评价了作为诉讼基础的专利权的有效性,并根据其判断结果直接驳回了诉讼请求。

 

其他指引作用:

除已经明确的同日申请发明的审查结论对实用新型专利的可维权性的指导性作用外,本裁判要公布内容中的至少有以下几点也值得特别注意:

 

1) 在答复审查意见时针对关于权利要求不具备创造性的审查意见仅对被挑战的权项作合并式修改被认为是对该审查意见的认同。

在本案的事实认定中,最高人民法院指出,孙某在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后将审查意见中认为缺乏新颖性、创造性的权利要求1至4进行了合并,由此可以推定孙某认可审查意见中有关权利要求1至4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的审查意见。此推定也是后续认定的重要依据之一,即如果申请人认同针对发明专利申请提出的审查意见,则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的相同权利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挑战的听证原则已经被满足,可以据此直接认定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是否属于合法权益。

 

2) 同日申请的发明的审查档案能够用于解释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

如果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的审查档案和审查结论可以用于判断实用新型专利是否属于合法权益,其审查档案理论上讲也能解释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反之亦然。虽然目前用同日申请的一案的审查档案解释另一案的权利要求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判决中法院也倾向于直接根据当前案件的说明书的内容去解释权利要求。然而根据本要旨案例,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的审查档案是可以用来评价和解释对应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是否属于合法权益的,也就是可以用来解释对应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

 

对申请人的建议:

最高法知民终699号裁判要旨给同日提交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同日申请的发明专利遭遇基于本领域的一篇或者两篇对比文件的针对权利要求创造性的审查意见,则申请人最好积极反驳,以避免该审查逻辑被应用于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案的有效性评价。此外,申请人要慎重采用简单的合并、删除等权利要求的修改方式应对审查意见,以避免被推定为对审查意见的认同并由此影响本案以及同日申请的另一案、甚至同族其他专利的有效性。

根据相同的逻辑,申请人还应该对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的无效请求进行积极应对。与实质审查类似,无效请求的审理过程也是对专利权的有效性的评估。虽然本裁判主旨仅涉及发明专利申请实质审查阶段的审查标准以及审查结论对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的有效性的影响,但基于相同的逻辑,无效阶段作出的对一案的生效无效决定也很可能会对同日申请的另一案的可维权性产生影响。



[1] 简析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同日申请的法律风险(https://www.ccpit-patent.com.cn/zh-hans/node/2893

[2] 发明专利申请被驳回后就同一技术方案同日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http://ipc.court.gov.cn/zh-cn/news/view-1418.html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7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点击次数: 100008
    2025 - 03 - 14
    作者:张嘉畅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商标不仅是企业的身份标识,更是市场竞争中的宝贵资产。然而,不少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商标注册,导致商标遭他人抢注。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维权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以下为您详细解析在中国,若商标尚未注册却遭遇抢注,应采取哪些策略进行维权。首先,即便商标未经注册,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依然能够获得法律庇护。如果您的商标已在中国大陆使用,则可以受到在先使用的保护。如果您的商标未经注册但已经使用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可以依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向法院申请认证为驰名商标。如果您的商标标识具有独创性,则该标识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其次,《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申请应当出于善意,且不得侵犯他人权利。因此,如遇商标抢注行为,您可以援引《商标法》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对恶意抢注商标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权利。依据《商标法》的相关条款,您可以采取以下行动维护权益。一、提起商标异议若抢注者的商标申请尚未获准注册,仍处于初审公告阶段,您可以根据《商标法》三十三条提出商标异议。在此阶段,您需准备充足的证据,如商标使用记录、推广范围、宣传资料及销售合同等,以证实您的针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使用权利。二、申请商标无效宣告若抢注者的商标已成功注册,您可以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在商标注册后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这种方法与异议相同,您需要证明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权利,也需要证明抢注商标申请注册具有恶意。三、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若抢注商标注册已满三年,且经检索您发现该商标已连续三年无使用,则可以对该抢注商标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这个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来讲,举证责任要求较低,您仅需要提供简单的检索记录,证明该商标未使用即可。四、提起民事诉讼根据现行《民法典》、《商标法》规定,商标行政程序及后续行政诉讼仅解决抢注商...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5 - 03 - 07
    作者:张琳张琳律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二审等程序,于近日成功办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为劳动者争取到了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共计三十余万元。 一、基本案情用人单位(以下称YYY分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其总公司的注册地在河北)与劳动者(以下称XXX)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地点为河北、北京及YYY分公司规定的工作地点。XXX在北京安家,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长期在北京工作,偶尔去河北出差,去河北出差时公司给XXX报销差旅费并提供住宿。疫情期间,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公司因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全体员工待岗。在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返岗复工时,一并通知XXX所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工作地点均为河北。XXX客观上无法长期在河北上班,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公司单方变更工作地点的决定,仍坚持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又向XXX发送了旷工警告函,但XXX仍明确表示不认可该旷工警告并继续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就以XXX未去河北返岗复工、无故旷工多日为由,认为XXX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通知XXX解除劳动合同。XXX遂以YYY分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欠付工资等为由,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要求YYY分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 二、裁判结果1、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了多个工作地点,过于宽泛,应视为双方对工作地点约定不明。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就XXX的工作地点达成合意即约定工作地点为北京,劳动仲裁机构和二审法院认定XXX入职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应认定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地在北京。2、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YYY分公司因自身原因需要调整XXX工作地点、岗位的,应与XXX协商达成一致,协商不成仍应按原劳动合同履行;而YYY分公司在未经与XXX协商的...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2 - 28
    作者:金涟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境贸易日益频繁,与域外企业签订合同已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常态。然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对合同的签字和盖章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与域外主体签订合同的时候,应当注意确认相关国家地区法律适用,注意域外主体签章的效力,避免因为签章效力瑕疵而导致损失。一、法律体系差异在不同法律体系下,各国对公章效力存在显著差异。大陆法系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等普遍重视公章(法人章)的法定效力,通常要求公司正式文件必须加盖在政府部门备案的实体公章,同时签字人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授予的职务权限或持有书面授权文件,方可产生法律约束力。相比之下,普通法系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更侧重签字的法律效力,公章并不作为法定必备要素,实践中多用于内部文件管理。其核心在于签署人是否经过公司合法授权,只要个人持有董事会决议或授权委托书,即使不盖公章,签字本身即可对公司产生法律约束力。二、重点国家/地区细则1. 美国在美国,合同的效力主要取决于签署人的签字权限。签约时,最好要求域外主体提供公司决议文件(Board Resolution)证明签署权限。此外,部分州还要求对签字进行公证。2. 德国在德国,签字权限通常体现在其主体资格证明上,有些公司有备案的公章,则最好要求其在合同上签字并盖章。3. 日本在日本,合同效力的关键是“代表取缔役”签字,在正式场合,也应当加盖公司印章。因此签约时,最好由域外主体在合同上加盖其在法务局登记过的印章,即圆印。4. 香港地区在香港地区,签字优先于公章。签约时,应当注意公司名称印刷章上必须具有董事签字,仅空白的公司名称印章是没有效力的。而我们常见的“小圆章”通常仅用于行政用途,如签收文件、签收货物、签发收据发票或改错。三、通用签约核查清单总结来说,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与域外主体签约时应进行以下核查:...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