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使用他人技术秘密作出的专利权的归属

本文作者:常春


前言: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开了第(2020)最高法知民终871号判决书,该案判决详细阐述了技术秘密的接收方将技术秘密内容包含在其专利申请中并获得专利权后该专利权的归属问题,对类似案例有指导作用。

 

要旨:

在本案中,最高人民法院没有简单地依据涉案专利中公开并使用了涉案技术秘密而将判决涉案专利归属技术秘密所有人所有,而是从对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方案的实质性贡献角度,依据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的规定,将涉案专利全判决归属双方共有。

具体而言,最高人民法院认为:

首先,在确认技术秘密成立以及技术秘密的所有人已经明确的前提下,应当从涉案技术秘密是否构成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实质性内容判断技术秘密所有人是否对涉案专利享有合法权益。可以从涉案专利文件是否披露了涉案技术秘密或涉案专利技术是否使用了涉案技术秘密两方面考虑专利权判断涉案技术秘密是否构成涉案专利技术方案实质性内容。

其次,应当根据其他当事人是否对涉案专利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有创造性贡献来判断其他当事人对涉案专利的合法权益,

最后,如果有不止一方对涉案专利的技术方案享有权利,则判断各方所占份额,如果没有证据足以证明各方份额的,则应当判断为共同共有。

 

基本案情:

2013年8月青松公司与案外人东都公司签署技术转移及保密协议,东都公司将其所拥有的从6-APA合成氟氧头孢钠和生产氟氧头孢钠制剂的全套合成的专有技术转移给青松公司,青松公司对该等信息负有保密责任,并应建立保密信息管理系统。

青松公司与华民公司于2013年11月签署《委托加工生产协议》,将其所拥有的从6-APA合成氟氧头孢钠和生产氟氧头孢钠制剂的全套合成的专有技术提供给华民公司。双方约定保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从6-APA合成氟氧头孢钠和生产氟氧头孢钠制剂的工艺资料,反应路线,反应参数,物料名称,控制标准,检测方法等资料,华民公司应对该等资料建立专人负责制,确保保密信息不外泄。

2014年1月、3月和8月,华民公司员工分别在青松公司提供得工艺技术材料交接材料上签字。

2014年9月,华民公司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名称为“高纯度氟氧头孢钠制备工艺”的专利申请并获得授权。

2017年青松公司委托上海知产鉴定所对上述“高纯度氟氧头孢钠制备工艺”专利是否公开了其秘密点进行鉴定。上海知产鉴定所的鉴定意见为专利申请文件中的三个工艺步骤与保密点相同或实质相同。

2019年8月一审法院委托的国威鉴定中心就涉案专利与涉案保密工艺是否相同或实质相同作出鉴定意见,认为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限定的包含上述成酸、水洗、溶析三个工艺步骤以及高纯度氟氧头孢钠制备工艺整体技术方案与青松公司“氟氧头孢钠”保密工艺技术方案不相同也不实质相同。仅洗涤一个工艺步骤实质相同。

 

最高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

1) 青松公司的技术秘密成立。

最高院从技术秘密成立的三要素,即不为公众所知悉、有商业价值性和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分析了本案秘密点的三要素。首先,最高院认为华民公司主张涉案秘密点已经在现有技术文献中公开,但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作证其已经公开的观点,因此本案秘密点并非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1];其次,最高院认为本案秘密点的目的为生产氟氧头孢钠产品,因此其具有商业价值;最后,最高院认为,青松公司通过与华民公司签署的《委托加工生产协议》中的保密约定属于对本案秘密点的保密措施。因此,本案秘密点属于技术秘密。关于技术秘密的归属问题,虽然华民公司主张相关工艺为双方共同研发所得,但并无证据支持,相反,青松公司提交了华民公司员工签署的资料交接材料以及青松公司与案外人东都公司的技术转移合同也都能作证本案的秘密点归属于青松公司。

2) 涉案专利文件披露了青松公司的技术秘密并专利技术使用了青松公司的技术秘密。

最高院对涉案的三个秘密点和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特征进行了比对,并认为涉案的三个秘密点均与涉案专利的权利要求1中的技术特征相同或实质相同,因此已经被涉案专利公开并且已经被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使用。具体意见如下:


秘密点方案:

专利方案:

法院观点:

秘密点1

“使用混甲酚(间甲酚)法对中间体脱保护” 其中混甲酚是邻甲酚、间甲酚和对甲酚三种异构体的混合物。

使用间甲酚脱保护,

秘密点1使用混甲酚脱保护,邻甲酚、间甲酚和对甲酚对中间体脱保护都是利用了酚羟基的氢键,两者并无实质区别,故涉案专利说明书已经披露并使用了秘密点1

秘密点2

成酸反应步骤整体技术信息,包括物料、反应条件、反应步骤。

成酸反应,但在脱保护试剂、反应气氛、温控时机、反应温度、时间、试剂用量方面存在不同,并且保密工艺没有公开“溶清”“PH至2.5”

上述区别并非实质性区别,因此,可以认为涉案专利说明书已经披露并使用了秘密点2

秘密点3

水洗、萃取、无菌过滤步骤整体技术信息,,包括温度、PH值等;

1) 萃取到水相过程中,保密工艺还加入氯化钠、焦亚硫酸钠;萃取到有机相过程中,保密工艺还加入氯化钠;

2) 物料分批添加且多次搅拌、静置分离。

(1)加入物料不同,专利方案萃取到水相未加入氯化钠、焦亚硫酸钠;萃取到有机相过程中未加入氯化钠;

(2)物料加入方式及相关操作不同,涉案专利同时添加;

(3)过滤操作为无菌过滤。

1)无法获知保密工艺额外加入的氯化钠、焦亚硫酸钠在该步骤中的作用、解决的技术问题和产生的技术效果,无法证明区别(1)是否是实质区别;

2)由于缺乏涉案专利和保密工艺关于该步骤的纯化效果的实验证据,无法确定该区别带来的技术效果,也不能证明保密工艺多次搅拌、静置分离的操作实际上可以起到更好的纯化效果。

3)使用无菌过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出于安全考虑容易想到的过滤方式,即该区别不是实质区别。

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步骤b)与秘密点3存在的上述区别并非实质区别,故而可以认定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步骤b)包含秘密点3。

 

3) 专利权归属双方共同共有。

最高法认为,专利应该归属于对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当事人,如果当事人对专利的贡献大小难以区分,则应当认定为共同共有。

本案中,法院认定华民公司对专利方案中的提出的溶析结晶法是专利的实质性特点且华民公司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在涉案专利的审查意见答复中主张涉案专利方案中的溶析结晶步骤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冻干法结晶步骤,具有创造性,审查员接受了该意见并授予了专利权,青松公司虽然主张该步骤为常规技术手段,但并没有提供相关证据予以支持。因此得出以上结论。

鉴于双方均未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各自对涉案专利权利要求1的贡献,法院认为涉案专利应归属双方共同共有。

 

启示:

涉案专利权的技术方案对技术秘密的公开并不限于对技术秘密的字面公开,还包括各种隐含的公开,例如,使用等同效果的元素替换技术秘密中的元素(参见关于秘密点1的论述);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增加元素(参见关于秘密点1、2的论述);在技术秘密的基础上减少元素(参见关于秘密点3的论述);

涉及技术秘密的专利权权属纠纷案件中技术秘密所有人以及当前专利权人都有责任对其是否对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方案的实质性特点及进行证明。技术秘密所有人一方需要证明被授予专利权的技术方案中包含其技术秘密;而当前专利权人则需要证明被授权技术方案中除涉案技术秘密外还存在其他技术特征,且该其他技术特征并非常规技术手段。

 

延伸思考:

       根据民法典关于技术合同的相关规定,技术秘密的提供方可以与技术秘密的接收方就后续的改进以及改进方案的归属进行约定,只要该约定不属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因此,技术秘密的提供方通过约定的方式确定其占有大部分基于技术秘密但违反保密义务而产生的专利权的份额,或者约定接收方基于技术秘密但违反保密义务而产生的专利权的实施的限制是否属于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仍需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明确。

 

相关法律依据: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三款,现第九条第三款:经营者不得违反保密义务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第一款:专利法所称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商业秘密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207号)第三条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11 - 22
    作者:张嘉畅在当今这个知识产权(IP)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从影视、文学、游戏到音乐,IP的身影无处不在。数据显示,中国的IP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并持续增长。发展到现在,尤其是在“打卡探店”经济的推动下,餐饮行业也纷纷利用IP主题餐厅、IP食品和布景打卡等方式吸引顾客。  (伦敦Pooh corner咖啡厅,图源自小红书用户Kunkunnnnn)知识产权(IP)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商业秘密等无形资产权利。在本文中,我们将“IP”主要理解为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IP权利”则特指作品著作权(版权)。本文也将仅围绕著作权侵权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对于店铺经营者来讲,伴随着高额的经济利益而来的,是潜在的著作权侵权风险。在餐厅、咖啡厅等餐饮店当中,风格模仿、主题布景、主题饮食产品,或是售卖或赠送的主题周边是比较常见的IP应用的场景。那么,开设主题餐饮店或使用IP吸引顾客时,哪些情况下可能产生著作权侵权风险呢?一、经营者应确定所使用的IP是否受到版权保护有一些餐厅经营者是出于情怀或爱好,为了结交同好或扩大自己喜欢的IP的影响力而在其经营的店铺中使用IP元素。这时,如果被使用的作品已经超出著作权保护期限,即已经进入公有领域,其财产权不再受到版权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自然人的作品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法人作品财产权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视听作品的财产权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不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可以在不篡改或扭曲其作品本质的情况下用于商业使用。在我国比较常见的主题有四大名著主题餐厅,或艺术主题餐厅(使用世界名画、名著当中的文字摘录进行装潢)等,均是使用了广为大众所知的IP对餐厅进行了包装加工。在仅适用作品元素的情况下,无论是主题布景或是...
  • 点击次数: 1000001
    2024 - 11 - 15
    作者:陈巴特2024年11月12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根据2024年11月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根据该通知,2025年春节期间放假安排为:1月28日(农历除夕、周二)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二)放假调休,共8天。1月26日(周日)、2月8日(周六)上班。曾经除夕不放假,多年来一直是国人吐槽的重心。对国人来说,除夕的重要性不亚于大年初一。炮竹一声除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自古至今,除夕可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这一天,家人欢聚一堂,互送祝福,祭祖先,贴春联,包饺子,吃年饭,一起辞旧迎新。对于远方的游子,在外打拼一年,很大程度就是为了满足回家过年的渴望。虽然很多企事业单位考虑到除夕的重要性,每年也安排除夕放假,劳动者也可以通过休年休假实现回家过年的愿望,但毕竟此前国家法定节假日未包括除夕,回家的感觉还是不一样。如今,国家正式将除夕确定为法定节假日,可谓“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然鹅,并不是每一位劳动者都能享受到这美好的春节假期的。地球在转,社会依然要运转,各餐饮、旅游、交通运输等服务行业的企业会比平时更加繁忙,赶工期的企业也可能加班加点……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春节假期全在上班,企业怎么计算加班工资?一、什么是法定节假日?我国法定节假日有哪些?法定节假日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也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一种。劳动者在这些日子可以享受带薪休假。包括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和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根据2024年11月10日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包括:1、元旦,放假1天(1月1日);2、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3、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 点击次数: 1000011
    2024 - 11 - 08
    作者:常春【摘要】在专利侵权案件中,中国专利法意义上的”制造者”不仅限于实施具体制造行为的主体,还包括组织生产资源、协调生产环节并确定产品技术方案的主体。近年来,随着生产链分工日益细化,最高法在多个案例中将具备协调、指挥等作用的主体纳入”制造者”范畴,逐步形成了扩展的制造者认定标准。本文以多个典型案例为基础,分析在专利侵权中制造者身份的认定、共同侵权构成要件及法律适用。【关键词】专利侵权、制造者、共同侵权、连带责任、专利法一、案件背景与争议焦点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公布了第(2021)最高法知民终2301号判决的裁判要旨,其中指出专利权人某家庭制品公司发现金华某文体用品公司在京东平台销售的杯子侵犯其发明专利权。金华某文体用品公司通过购买防伪标签获得商标授权,委托永康某工贸公司生产杯子,并完成销售。此外,广州某贸易公司和浙江某工贸公司负责审核产品图样、提供授权和防伪标签。专利权人认为金华某文体用品公司、广州某贸易公司及浙江某工贸公司共同侵权,要求赔偿。在一审中,法院仅认定金华某文体用品公司为制造者,但二审中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广州某贸易公司、浙江某工贸公司通过防伪标签控制和审核图样和产品样品等行为对制造环节起到了控制作用,将三家公司认定为共同侵权,要求其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1)如何认定“制造者”身份;2)如何认定多主体构成共同侵权;3)对合法来源抗辩的适用标准。二、专利侵权案件中“制造者”身份的认定在专利侵权中,“制造者”不仅指实际的制造行为实施者,也包括间接控制和主导制造过程的主体。以下典型案例有助于进一步说明最高法在制造者认定中的标准:1. 四川金象赛瑞化工公司与山东华鲁恒升化工公司技术秘密与专利侵权案(案号:(2020)最高法知民终1559号)中,多方被告分别负责不同生产环节,共同构成了专利侵权行为的制造者。最高法认为即使没有直接制造行为,但...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4 - 10 - 28
    作者:杨秀芸2020年修订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首次确认了企业名称争议可以通过行政裁决的形式处理。随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名称争议裁决制度的相关规定,包括处理原则、流程时限、考虑因素等。部分省份也紧跟步伐,相继颁布与企业名称登记与争议处理相关的地方性规定,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名称争议处理办法》,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了《云南省企业名称争议裁决办法(试行)》等等。尽管这些规定的出台为企业名称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处理路径,但在实践中,适用企业名称争议裁决程序仍面临诸多挑战。以下是本人在处理企业名称争议裁决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对解决策略的初步想法。一、企业名称争议处理分割化的困境与思考(一)困境描述笔者在进行企业名称投诉的实践中,观察到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他人登记的企业字号与在先企业字号、注册商标都高度近似的情形下,在先权利人在投诉或争议裁决申请文件中,会将企业名称侵权、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并提出,请求行政机关综合考虑,从而给出一个公正的处理决定。但是行政登记机关往往在收到文件后,会将企业名称侵权、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等纠纷划分至不同科室或部门处理,如:注册许可科聚焦于企业名称登记的合规性审查,注重形式审查,而知识产权科或商标科或不正当竞争科会专注于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注重实质审查。这种“各自为政”的处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分工,却也因信息孤岛效应而难以形成对案件全面、系统的认知,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名称争议案件难以获得公正、合理的裁决。(二)探讨企业字号和商标均是现代企业重要的商业标识,企业字号是用来区别生产经营者的,代表企业的信誉,须与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相联系而存在。商标是用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须与其所依附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相联系而存在,代表着商品或服务的信誉、质...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