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遇上混同用工,员工何去何从?

作者:刘士庵


 近年来,混同用工特别是关联企业之间的混同用工呈现普遍化趋势。用人单位或为了规避用人风险,或者出于降低用人成本、实现人才效用最大化的目的,通过注册多个用人主体、相互之间交叉使用同一劳动者,让劳动者承担内容基本相同的工作职责,却只支付一份劳动报酬,从而构成混同用工。关联企业混同用工带来了一系列法律问题,并在劳动争议产生后给劳动者维权造成了法律和事实上的困境。




一、什么是混同用


关联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的运作模式,特别是多元化发展的企业集团各子公司之间关联关系更是错综复杂。根据公司法第216条第4项之规定,关联公司是指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导致公司利益转移的其他关系。

关联公司之间由于资本关联或基于合同安排,普遍存在管理上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反映在劳动用工领域,常常出现多家公司交叉使用同一员工,工作内容相同,劳动合同工资发放社保关系又分别在不同主体的现象,即构成混同用工。实践中混同用工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用人主体人格混同,即“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从表面看,两家公司均为独立注册的法人主体,各自负责一个业务单元,或者一家公司负责产品开发,另一家公司负责内部管理和市场运营,但两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股东构成、高级管理人员、职能部门、经营地点具有高度混同性。在此情况下劳动者经常无法辨识为哪一个主体工作,争议产生后两家主体又相互推脱,甚至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公司又常常是一个空壳,无法承担用工责任。

二是母子公司或上下级公司之间的混同用工。常存在于集团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或者表面上不存在母子公司式的资本控制关系,但通过合同安排,由一家公司对别一家公司实施管理控制的公司之间(如实际控制人为同一人的公司)。具体表现在,集团公司负责招聘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工资并缴纳社保,表面看该员工只和集团公司一家主体建立了劳动关系,但劳动者却被指派到不同的子公司或下级公司进行工作,劳动合同签订主体与实际用工主体脱节;抑或劳动者和集团签订劳动合同,工资发放一部分在集团公司,另一部分在子公司,社会保险由子公司负责缴纳。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社保、工资关系均在集团公司,但该员工的工作范围却是集团及旗下各个子公司,这种情况在集团中高层岗位比较常见,如集团人力资源总监、招聘总监等。

三是关联公司之间轮流交替用工。由于经营战略的不成熟,或者市场变化原因,甚至出于规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或缩短、“中断”劳动者工作年限之目的,关联公司之间经常以“组织机构调整”为由进行人员调动,频繁更换劳动合同主体,交替轮流用工,但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甚至汇报对象都没有变化。



二,混同用工引发的问题分析



混同用工引发了劳动关系归属认定、工作年限计算、无固定劳动合同签订资格和用人单位责任承担等诸多法律问题,目前法律上还没有直接的规定。现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裁判意见做简要分析。

(一)究竟谁是劳动关系的主体?


根据劳社部发〔2005〕12号文件精神,确立劳动关系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双方具备劳动法上的主体资格;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接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有报酬的劳动;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但在混同用工情况下,劳动者和用人主体之间的关系变得模糊起来,不能直接采用三要素法则去判断。对此,北京高院和北京市劳动仲裁委给出的裁判意见是:订立劳动合同的,按劳动合同确认劳动关系;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可以根据需要将有关联关系的用人单位列为当事人,以有关联关系的用人单位发放工资、缴纳社会保险、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作为判断存在劳动关系的因素。

(二)混同用工情形下,工作年限能否合并计算?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十条,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的,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原用人单位已经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新用人单位在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计算支付经济补偿的工作年限时,不再计算劳动者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进一步规定:用人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一)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二)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四)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可见,在认定混同用工的情形下,一般是可以主张工作年限合并计算的,但如果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已经支付了经济补偿,则劳动者再主张“计算为新单位的工作年限”则失去了依据。

(三)多次签订劳动合同后,劳动者能否请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依据劳动合同法第14条,具备“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除了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用人单位没有选择权,应当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但在混同用工情形下,由于存在变换用人主体、轮流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劳动者能否据此请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此法律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层面均无明确规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会议纪要倾向认为,对用人单位规避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义务,通过设立关联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时交替变换用人单位名称的,劳动者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和工作年限的次数仍应连续计算。北京地区的裁判口径可谓填补了有关法律空白,值得称道。但实践中笔者还未看到相关裁判案例,相反存在据此申请仲裁却被仲裁委不予立案的情况。因此,对于这个问题还有待法律和司法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四)用人单位责任如何承担?



在混同用工情况下,由于劳动者同时为两家或多家公司提供劳动,而相关公司又经常互相推诿,甚至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主体常常是空壳公司,根本无力承担责任,就存在用工责任如何承担的问题。这方面同样没有直接和明确的法律依据,但已有不少司法裁判案例认定关联公司之间承担连带责任(如广州市新宽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诉广州市新泛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李洁珍劳动争议案),可视为公司法第20条第三款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劳动争议领域的拓展应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联合发布的“会议纪要”中同样认为:在有关联关系的用人单位交叉轮换使用劳动者、工作内容交叉重叠的情况下,可根据劳动者的主张由多家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责任。其法理依据在于,混同用工违背了诚信原则和权利不得滥用原则,如果不对其进行适当限制,将极大地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故应当对关联公司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将其视为同一用人主体,令其对劳动者请求事项承担连带责任。




三、对劳动者的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和司法实践,对劳动者提出如下建议:

1、尽量避免在关联企业之间频繁流动,保持劳动关系的连续与稳定。连续而稳定的劳动关系对于工作年限、工资福利、劳动合同类型、经济补偿以及维权成本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由于谈判地位的原因无法避免上述“内部流动”时,争取获得“由用人单位安排”的相关证据。最好的办法是由劳动者与关联企业(现用人单位和新用人单位)签订一份劳动关系转移的三方协议;如果不能,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发一份劳动关系转移的通知或任命书,同样可以起到类似证明作用。

3、收集用人单位之间系关联关系并具有混同用工情形的证据。一般而言,关联企业具有资本的关联性或人的关联性,具体表现在:具有投资关系或通过合同产生的控制关系;法定代表人常常为同一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交叉任职等,这些证据材料都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轻易获得。

体现混同用工的证据一般包括:体现工作内容和汇报对象前后无变化的职位说明书工作安排工作汇报邮件关联企业联合发布、共同使用的规章制度;放置在前台或大堂、体现关联公司合署办公的公司名牌;体现不同用人主体名义发放工资和费用报销的银行流水社保权益记录公积金缴纳证明个人所得税缴纳清单;具有相同职能人员签名的离职单财务报销单采购审批单等单据;同一劳动者代表不同主体签订的商务合同;使用相同logo地址企业邮箱域名微信公众号商务名片等等。

另外,用人单位发布的组织机构图OA系统架构设置图集团人事任免通知搬家通知集体活动通知(特别是年会通知春游通知运动会通知评优通知等集团性活动)通常也能体现关联企业混同用工情况,都可以作为证据。

4、采用正确的仲裁、诉讼策略。首先要将涉及劳动关系的各个关联主体列为共同被告(被申请人);其次,明确主张各个共同被告承担连带责任。一般来说,如果没有原告(申请人)的请求,裁判机关不会主动要求关联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最后,除主张共同被告是关联公司存在混同用工外,还要证明单一主体无力独自承担责任,说明没有关联公司连带责任的承担,将极大可能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实现,从而获得裁判机关的支持。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7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点击次数: 100008
    2025 - 03 - 14
    作者:张嘉畅在品牌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商标不仅是企业的身份标识,更是市场竞争中的宝贵资产。然而,不少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完成商标注册,导致商标遭他人抢注。面对这一挑战,如何有效维权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议题。以下为您详细解析在中国,若商标尚未注册却遭遇抢注,应采取哪些策略进行维权。首先,即便商标未经注册,只要符合特定条件,依然能够获得法律庇护。如果您的商标已在中国大陆使用,则可以受到在先使用的保护。如果您的商标未经注册但已经使用获得了较高知名度,可以依据《商标法》第十三条向法院申请认证为驰名商标。如果您的商标标识具有独创性,则该标识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其次,《商标法》明确规定,商标申请应当出于善意,且不得侵犯他人权利。因此,如遇商标抢注行为,您可以援引《商标法》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三条、第十五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二条,对恶意抢注商标采取措施,以维护自身权利。依据《商标法》的相关条款,您可以采取以下行动维护权益。一、提起商标异议若抢注者的商标申请尚未获准注册,仍处于初审公告阶段,您可以根据《商标法》三十三条提出商标异议。在此阶段,您需准备充足的证据,如商标使用记录、推广范围、宣传资料及销售合同等,以证实您的针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使用权利。二、申请商标无效宣告若抢注者的商标已成功注册,您可以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在商标注册后五年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申请宣告该注册商标无效。这种方法与异议相同,您需要证明对争议商标具有在先权利,也需要证明抢注商标申请注册具有恶意。三、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若抢注商标注册已满三年,且经检索您发现该商标已连续三年无使用,则可以对该抢注商标提起三年不使用撤销。这个方法相较于其他方法来讲,举证责任要求较低,您仅需要提供简单的检索记录,证明该商标未使用即可。四、提起民事诉讼根据现行《民法典》、《商标法》规定,商标行政程序及后续行政诉讼仅解决抢注商...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5 - 03 - 07
    作者:张琳张琳律师历经劳动仲裁、一审、二审等程序,于近日成功办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为劳动者争取到了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共计三十余万元。 一、基本案情用人单位(以下称YYY分公司,注册地在北京,其总公司的注册地在河北)与劳动者(以下称XXX)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工作地点为河北、北京及YYY分公司规定的工作地点。XXX在北京安家,在劳动合同履行期间长期在北京工作,偶尔去河北出差,去河北出差时公司给XXX报销差旅费并提供住宿。疫情期间,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公司因经营困难停工停产、全体员工待岗。在YYY分公司的总公司及其关联公司通知全体员工返岗复工时,一并通知XXX所在部门全体员工的工作地点均为河北。XXX客观上无法长期在河北上班,因此明确表示不同意公司单方变更工作地点的决定,仍坚持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又向XXX发送了旷工警告函,但XXX仍明确表示不认可该旷工警告并继续在北京工作。YYY分公司就以XXX未去河北返岗复工、无故旷工多日为由,认为XXX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通知XXX解除劳动合同。XXX遂以YYY分公司违法解除劳动关系、欠付工资等为由,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仲裁,要求YYY分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关系赔偿金、应付未付的工资差额等款项。 二、裁判结果1、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了多个工作地点,过于宽泛,应视为双方对工作地点约定不明。一审法院认定双方就XXX的工作地点达成合意即约定工作地点为北京,劳动仲裁机构和二审法院认定XXX入职后一直在北京工作,应认定劳动合同的实际履行地在北京。2、劳动仲裁机构、一审法院、二审法院均认为YYY分公司因自身原因需要调整XXX工作地点、岗位的,应与XXX协商达成一致,协商不成仍应按原劳动合同履行;而YYY分公司在未经与XXX协商的...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02 - 28
    作者:金涟伊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境贸易日益频繁,与域外企业签订合同已成为商业活动中的常态。然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法律制度对合同的签字和盖章效力有着不同的规定,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法律风险,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在与域外主体签订合同的时候,应当注意确认相关国家地区法律适用,注意域外主体签章的效力,避免因为签章效力瑕疵而导致损失。一、法律体系差异在不同法律体系下,各国对公章效力存在显著差异。大陆法系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等普遍重视公章(法人章)的法定效力,通常要求公司正式文件必须加盖在政府部门备案的实体公章,同时签字人需通过公司章程明确授予的职务权限或持有书面授权文件,方可产生法律约束力。相比之下,普通法系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地更侧重签字的法律效力,公章并不作为法定必备要素,实践中多用于内部文件管理。其核心在于签署人是否经过公司合法授权,只要个人持有董事会决议或授权委托书,即使不盖公章,签字本身即可对公司产生法律约束力。二、重点国家/地区细则1. 美国在美国,合同的效力主要取决于签署人的签字权限。签约时,最好要求域外主体提供公司决议文件(Board Resolution)证明签署权限。此外,部分州还要求对签字进行公证。2. 德国在德国,签字权限通常体现在其主体资格证明上,有些公司有备案的公章,则最好要求其在合同上签字并盖章。3. 日本在日本,合同效力的关键是“代表取缔役”签字,在正式场合,也应当加盖公司印章。因此签约时,最好由域外主体在合同上加盖其在法务局登记过的印章,即圆印。4. 香港地区在香港地区,签字优先于公章。签约时,应当注意公司名称印刷章上必须具有董事签字,仅空白的公司名称印章是没有效力的。而我们常见的“小圆章”通常仅用于行政用途,如签收文件、签收货物、签发收据发票或改错。三、通用签约核查清单总结来说,为了确保合同的有效性,与域外主体签约时应进行以下核查:...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